陇西县中药材种植基地绿意盎然。 陇西县委宣传部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艳丽
初秋时节,陇中大地上,黄芪、当归、党参等中药材茁壮生长。
近年来,定西市充分利用道地药材主产地的优势,积极培育发展中医药产业,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迈上了从“千年药乡”到“中国药都”的崛起之路。
一
定西,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成为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有关文献记载,岷县所产当归世称“岷归”,入药已有1700多年历史,素有“岷归甲中华”和“中国妇科人参”之美誉;南北朝时陶弘景所著《神农本草集注》中就有“黄芪第一出陇西”“独活出陇西者质佳”的记载。
定西中药材资源丰富,有中药材品种资源439种。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主要中药材品种中,定西有135种,占37.2%;中医药常用的130多个中药材品种中,定西有97种,占75%左右。岷县、渭源县、陇西县分别获得“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黄芪之乡”的殊荣。近年来,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总产量35万吨左右,占全省的二分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为了确保中药材的“道地”品质,定西市从育苗、播种、施肥、基地建设等工序入手,推动中药材良种化、药源基地标准化、土壤有机化、产地初加工标准化,打造定西中药材“有机、绿色、道地”品牌。同时,积极引进新品种。目前,全市成功选育出当归、党参、黄芪、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药材新品种15个,引进和驯化野生中药材品种120多个,制定申报颁布中药材省级地方标准51项,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121万亩。
二
随着机器的灵活转动,一箱箱白条党参整齐地码在托盘上,沿着转送带进入恒温恒湿的药仓。这是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智能云仓”的日常工作场景。
定西市因气候湿度小、光照足、通风好,干而不燥、凉而不阴,药材存放不生虫、不变质,自古以来就是中药材的“天然药仓”和集散地。
如何将“天然药仓”变“天下药仓”?
定西市扶持现有的仓储企业广泛采用辐照灭菌、低温干燥、红外线干燥、低温充氮技术等储存技术,对传统仓储库进行改造扩容。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扩大仓储规模,提升静态仓储能力,真正“盘活存量、提升增量”。同时,规划建设九州通岷归综合产业园、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智能云仓”等现代仓储物流项目,提升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贮藏能力。
一座座仓库里不仅储满了当归、黄芪等地产药材,而且还储存了大量川芎、白术、白芍等来自各地的药材,“南药北贮”的格局已经形成。目前,全市千吨以上中药材现代物流仓储企业有30多家,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00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
三
有了“千年药乡”的资源优势和“天下药仓”的仓储优势,借助完善的市场体系,定西市进一步推动中药材交易逐渐向规模化、现代化市场交易发展。
目前,定西市已建成了以陇西首阳、岷县当归城、渭源渭水源、会川江能等5个中药材市场为龙头,以产地集贸市场、各乡镇收购网点、电子商务为补充的中药材市场体系。
如今,上连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和大型药企,下连市内外产地集散市场、加工企业及种植户的中药材销售网络已形成。通过这张市场大网,定西地产道地药材及其加工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
2018年,当地5个交易市场共交易中药材95万吨,市场交易额195亿元,出口创汇400万元。建成中药材类电子商务平台10家,开设网店3128家,通过网络外销各类中药材产品3亿元。
2018年1月9日,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正式上线运营,以首阳中药材、会川中药材、岷归综合产业园三大实体交易市场为主,通过“互联网+中药产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的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产业上下游客户信息不对称、商品质量不确定、融资难、交易成本高等多项问题。上线运行以来,为2000多家上下游产业客户提供60多个药材品种的交易、交收服务,累计完成线上交易额7.3亿元。
四
2008年以来,定西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中国药都”的目标,多措并举推动中医药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精深化加工不断提升。全市中药材加工企业发展到243户,2018年中药材加工量33万吨;全市规模以上中药企业达到34户,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0户。
科技化支撑不断增强。全市共有中医药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型企业6家。中医药企业申报国家专利共计110件,其中授权专利55件;与国内30多所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园区化发展初具规模。规划建设了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岷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县工业园、渭源会川工业园和安定区巉口工业园等5个以中医药为主的产业园,引进入园企业已达135户。
品牌化效应不断扩大。全市共有中药材商标310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
康养化发展逐步推进。定西市按照 “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的发展思路,逐步打造集康复理疗、休闲养生、文化旅游、体育健身、药膳食疗为一体的中医药康养服务模式。
特别是2018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打造“永不落幕的药博会”和“中国药都”新名片,为定西中医药产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药香飘飘产业新
——陇西县推动中医药产业链发展侧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艳丽
初秋,定西市陇西县双泉镇王家岔村,层层梯田上各种中药材长势喜人,药香扑鼻。
村民何尕宝家院子里摆满了一摞摞黄芪,摩托车、三轮车、旋耕机整齐地摆放在院子一角。
“这几年,家里3个学生上学一年要花5万多元。”何俊德说,“如果不是种药材,真把人愁死了。”
在陇西县,近年来像何尕宝这样受益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农民越来越多。
陇西县抢抓机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市场营销、仓储物流和质量监测等方面下功夫,中医药产业实现了全链条、快速度发展,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助推农民脱贫致富的首位产业。
推动标准化种植和精深化加工
得益于自然禀赋,陇西中药材产业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全县有中药材种植品种310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主要品种中,陇西有96种;常用的130多个品种中,陇西有93种。当地已完成了黄芪、黄芩、党参、甘草等18个道地药材种子、种苗培育和标准化种植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道地品质。
在推进中药材精深加工方面,全县培育大型中药材加工企业52家,中医药加工基本实现了由初级切片向饮片炮制、有效成分提取、成药制造、保健品开发全产业链的拓展延伸。
促进规模化仓储和专业化交易
陇西“干而不燥、凉而不阴”的气候适于中药材生长。为发挥这种优势,陇西采取新建和改造“两手抓”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把全国各类中药材资源聚集到陇西来仓储、交易和加工。目前,全县千吨以上仓储物流企业达35家,静态仓储能力100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年周转量突破200万吨。
2018年1月正式上线运营的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更是进一步拓展了交易空间。在陇西从事中药材购销已有10个年头的茹文武,第一时间就开户注册了交易账号。现在,他一个季度的药材销售量就能达到原先一年的销售量,整整翻了4倍。
线上交易完成后,智慧物联开始大显身手。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的智能云仓是一个自动化立体仓库,占地1.1万平方米的仓库只需6名工作人员,便可完成所有的出入库作业。当客户在线上完成交易之后,指令便会在第一时间下达到智能云仓系统,云仓便会自动为客户配货。它的静态存储量是5万吨,每年的吞吐量达到20多万吨。
截至目前,全县有各类中药材交易市场23处,建成3个中药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各类个体网店440多家,发展货运信息中介组织58家、运输专线30多条;中药材经营企业500多家。
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影响力
这两天,陇西奇正药材有限责任公司质量部正在对刚购进的一批黄芪原药材进行抽检。每一批进厂原药材和出厂原品,该企业都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企业相关内控标准进行全面检测。
在陇西,中药材质量监测已常态化。首阳地产中药材交易市场等6家企业列入甘肃省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建设;2018年已实现全县17个乡镇追溯体系建设的全覆盖,初步建起县、乡、村及生产经营主体“三层一级”的追溯模式。
陇西还积极鼓励引导县内中医药加工企业研发生产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的品牌产品,目前累计申报注册中药饮片、药茶、药膳等产品商标30多个,中医药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