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康养服务的意见(节选)
2020-08-13 19:13:52 来源:

定西市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康养服务的意见

(节选)

 

定西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结合贯彻落实《甘肃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精神,根据全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的思路,着眼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服务模式,鼓励多元投资,加快市场培育,积极构建具有定西特色的中医药康养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康养服务需求,推动全市中医药康养服务工作持续发展。

)发展目标通过三年时间,基本建立具有定西特色的中医药康养服务体系,中医药康养服务范围有效拓展,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全市服务业优势领域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医药康养服务环境明显优化。中医药康养服务政策基本健全,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更加有效,城乡居民中医药康养意识明显提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康养服务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中医药康养服务手段不断创新。以中医药学为主体,融合现代医学及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创新中医药康养服务模式,丰富和发展服务技术,不断提高中医药康养服务在深化医改、健康促进、养生旅游等方面的参与度。

——中医药康养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普遍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护理和治未病服务。各旅游风景区、宾馆饭店、交通枢纽、文化街区、体育场馆、特色小镇等均有中医药康养元素。中医药康养服务网络基本健全,中医药康养服务人员素质明显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群众中医药康养服务需求初步满足。

——中医药康养服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医药养生、康复、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形成品牌,智慧中医药康养信息平台建成并应用,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药菜两用蔬菜产业、药膳产业及中医药康养服务相关产品研发、制造与流通实现转型升级。

)基本原则

——健康为本,产业融合。坚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防治结合,医养融合,强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促进中医医疗、中医养生与康复养老、文化旅游、信息服务、中草药种植应用等产业融合,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中医为体,突出优势。遵循中医药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彰显中医药在发展康养服务业中的特色优势,切实提升中医药康养服务能力,促进康养服务业协调发展。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政策引导和行业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非禁即入”思路,大力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增加中医药康养服务供给。

——改革引领,创新发展。以健康促进模式改革为着力点,强化改革对中医药康养服务发展的推动作用,拓展中医药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手段,建立中医药康养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发展布局和主要任务

(四)优化康养布局。按照“人人学中医、户户种(养)药材、处处搞康养、层层兴岐黄、县县做产业”的发展格局,着力唱响“千年药乡·康养定西”品牌,借助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平台,以各级中医药服务机构为主体,完善中医药大健康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的主导作用。围绕“两河、两山、两园、一中心”(洮河—渭河源及贵清山—遮阳山AAAA级中医药养生旅游景区,陇西县、岷县等中药种植园区,通渭温泉疗养中心),以及宾馆、车站、饭店、社区等N个中医药养生服务体验区,形成“2221+N”的养生体验格局,初步形成集康复理疗、休闲养生、文化旅游、体育健身、药膳食疗为一体的中医药康养服务体系。(市中医事业办牵头,各县区政府组织实施)

(五)拓展医养服务。加强中医医院基本条件和能力建设,积极探索融医疗、养生、保健、康复于一体,全链条的医院发展模式。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普遍设置治未病中心,所有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展中医药康养服务领域。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药康养机构,享受社会办中医扶持政策。针对亚健康调理等,制定《中医康养服务手册》,筛选出科学、简便、易行的中医康养服务适宜技术,在各级保健养生机构广泛推广使用按摩、刮痧、拔罐、艾灸、熏洗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及其他养生保健方法、产品,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调治、中医康复、中医膳食、体格锻炼等方面的服务。促进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特色鲜明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中医养生保健连锁机构。(市卫计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规划局配合,各县区政府组织实施)

(六)丰富药养产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支持相关单位和企业,积极做好中药养生器械、养生保健品等的开发生产,如家用蜡疗机、颈椎治疗仪、艾灸器、特产中药、中药药枕、中药头套等器具,在康养机构推广销售。依托定西当归、黄芪、党参三大地产中药材优势和中药材集散地丰富的资源,开发一批适合不同体质、不同时令的明尚中药茶、中药酒等健康饮品。鼓励中药生产企业生产精制饮片、特色艾灸、理疗膏方等中药特色康养产品,大力推广使用已有当归美肤、井盐洗浴等美容养生系列药养产品,开发出更加方便、易携、适用的药浴、美容、健康调理等药养产品。(市食药监局牵头,市工信委、市卫计委、市科技局配合,各县区政府、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组织实施)

(七)提升食养品位。积极争取当归、党参、黄(红)芪纳入药食同源目录,通过研制相关保健食品、中药代茶饮、调味品、小杂粮、菊粉、饮料、药膳配方、固体茶饮等,实现地产中药材变大众食材。在康养机构和宾馆、饭店、车站、社区等区域,大力发展药膳堂,开发推广100种药膳美食,打造“中国药都”特色中医药康养饮食文化品牌,利用药膳这一中国传统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寓医于食”,把生态环境、传统民俗和特色文化等要素融入其中,真正提升“中国药都”药食文化内涵和知名度。充分利用黄土风情农家乐等丰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规范各种农庄和农家乐的管理,大力推广各类天然药膳食谱,起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提升农家庄园中医药养生品位。(市食药监局牵头,市工信委、市卫计委、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接待办配合,各县区政府、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组织实施)

(八)改进体养方式。积极促进中医药康养有机融入全民健身战略,坚持中医药参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损伤康复等,推进体育项目、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强体育公园、健身中心等场所中医药康养设施建设,创新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大力推广太极拳、气功、八段锦、五禽戏、导引、真气运行、禅修体验、道家养生等中医传统运动。开展不同人群的国民体质测试工作,组织开展科学健身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各级各类媒体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健身知识,推广健康运动方式。(市体育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卫计委、市科技局、市文广局配合,各县区政府组织实施)

(九)打造住养基地。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推进中医药特色城镇和中医药一条街建设,建设一批涵盖中医疗养、康复、养老、商住服务和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等产业相融合的度假区、主题酒店、特色小镇和特色街区,彰显中医药文化内涵,突显中医药康养功能,形成“可看、可吃、可住、可带、可体验”的中医药养生休闲基地,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依托中药材种植和加工布局,积极打造安定区口、通渭县温泉、陇西县首阳、文峰、渭源县渭河源、临洮县洮河风情线、漳县贵清山—遮阳山、岷县梅川“中医药特色小镇”,在城市建设中规划建设中医药一条街区。(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卫计委、市旅游局、市中药产业办配合,各县区政府组织实施)

(十)做大游养产业。以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为平台,整合我市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的养生保健机构、中药企业、名胜古迹、博物馆等资源,规划开发一区六县中医药特色康养项目和旅游线路。积极做好洮河—渭河、贵清山—遮阳山风景区开发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一批度假养生基础设施,引进民间投资建设中医药养生谷,配套建设中医药康养机构。以陇西县、渭源县、岷县中药材GAP种植基地为载体,打造一批与中药科技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形成一批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开展中医药“科普游览+中医”服务,建立中医、中药材液浸标本展区等,开展中药材真伪鉴别、辨认采摘,使群众观光之后,参与康养体验。结合城市绿化、园林建设和植树造林项目,筛选适合当地地域气候栽种的树、花、草等植物,在城镇的迎宾大道、风情线、公园等公共场地或旅游景区组织栽种,种植一批特色中药观赏带,有条件的县区可建设药用动植物园,既起到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效果,又突出了中医药特色。(市旅游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工信委、市林业局、市卫计委、市中药产业办配合,各县区政府组织实施)

(十一)开发水养项目。利用通渭县、渭源县、岷县丰富的温泉、湿地等水生态资源,开发亲水性养生项目,着力打造“温泉水疗”品牌。依托渭河、洮河等重点水域,积极开发水上健身娱乐项目。充分发挥地方特有的温泉、井盐、优质中药材等自然资源,大力开发药浴、泥浴、盐疗等系列项目。以通渭县温泉疗养中心和漳盐为依托,丰富温泉水浴养生和盐疗治疗皮肤病、关节炎、颈肩腰病、肥胖病的方法、手段,并将中药熏蒸、中药热敷、穴位注射、推拿按摩、真气运行、中医蜡疗等项目融入其中,综合治疗,提高养生保健疗效。(市旅游局牵头,市卫计委、市科技局、市体育局配合,各县区政府组织实施)

(十二)突出文养内涵。以怀古思今、传播中医药文化为目的,发挥特色产品优势,大力发掘定西地域特色的中医药传统文化,打造陇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平台,共享健康资源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公共场所、社区等区域,多形式传播中医药科学理论、独特疗效和科学功效等。浓厚各医疗卫生及康养机构中医药特色氛围,全方位展示和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传播中医药人文知识、保健知识和科普知识。建设“中医药文化墙”,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建设以陇西县仁寿山名中医纪念馆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展示历代名老中医人物肖像雕塑和典故轶事,陈列中医药诊疗器具。编印《中医汤头歌》《中医三字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中小学、幼儿园中医启蒙教育读本》《穴位图》等中医口袋书、科普读物、简明读本。定期举办与中医药有关的科技博览大会、会展,举办中医药养生文化学术论坛,积极推动发展中医动漫创意产业。在节会期间,巡回演出《皇甫谧》《医祖岐伯》和《渭水医魂》等中医戏曲,全力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市文广局牵头,市工信委、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旅游局配合,各县区政府组织实施)

(十六)完善财政补偿。对符合条件、提供群众满意的康养服务的机构,可以按规定获得财政补助,其与康养相关的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训可由同级政府给予支持。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引导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对参加康养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要适时合理确定中医药康养服务收费项目并逐步提高服务价格,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市财政局牵头,市直各相关部门配合,各县区政府组织实施)  


药博会在线 陇ICP备19001138号-4
Copyright © 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 All Rights Reserved.